“我发现一号南瓜灯生气了!”“三号南瓜灯很开心!”在教室里,孩子们看着一个个南瓜灯,飞快地描述出它们的表情,根据这些表情,品味着南瓜灯们的情绪,以及可能造成这种情绪的原因。这不是普普通通的“游戏”,而是在青岛私立学校、青岛私立小学、青岛双语学校,青岛大学双语实验学校社会情感教育(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课堂上的景象,在SEL课上,老师与孩子们共同营造了一个“微缩社会”,用游戏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在社会中待人接物的能力。
教育,从来都不是填鸭式的灌输,在小学阶段里更是如此。从家庭的遮风避雨,到人格独立、成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小学可谓是孩子们漫漫人生路的起航点。得益于青岛大学双语实验学校SEL校本课程的开展,老师们不再只是注重学生学科知识技能培养“教书匠”,更是助力儿童早期社会人格养成的“育人家”。
关照儿童心理 把握情感性格形成的黄金时期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认为:人的一切性格与情感,都是在童年形成的,后来接受的所有教育,都只是在加深人格的固定化。所以要解决一个人的性格与内心是否善良,一定是从儿童时期就开始的。
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球140个国家的教育部发布了实施SEL的十大基本原则,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SEL计划。SEL课程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业已受到全国各地教育机构的重视。自本学期开始,青岛大学双语实验学校立足中国国情,基于基础教育阶段对孩子们的理解,以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系列资源为基础,融合我校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教育教学经验,开发出了适合儿童的情商培养课程,以培养有社会能力的新时代小公民。
镜子里的小伙伴 让孩子读懂自己的内心
在“镜子里的小伙伴”主题SEL课堂上,孩子们借助镜子这个小道具,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学着认识自己。孩子们通过观察自己的外貌特征、挖掘自己的优点、发现自己的缺点,从自身角度认识自己。
“我的优点是:长得帅气,性格好,会唱歌,但我学习不好。”“我的眼睛小,但是我的皮肤白,而且我爱笑,英语好,但是我总是粗心。”……镜子里的自己也许并不完美, 悦纳自己就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能够接受自己性格方面的一些其他特征,这样才能更好地接受他人。
正确认识自我,可以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也可以通过他人评价认识自己。我们都知道“旁观者清”、“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我们要主动向他人了解自己。我们要虚心听取他人的评价,同时又要客观、冷静地分析他人的评价,以便我们从多角度来认识自己。
在“优点大轰炸”环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说出每一个组员的优点。同学们交流得热火朝天,从外貌、性格、特长、品格等各个方面说出了小伙伴的优点。通过小伙伴们的表述,同学们在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同伴间的有爱。
集体教研 让外国理念嫁接出中国果实
由此可见,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各个指标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依赖的同时又会最终回报于儿童整体的成长与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对儿童社会情感发展予以支持,支持儿童每一个关键指标的发展,支持儿童整体的学习与发展。”郑天汇老师说,围绕五大核心技能,青岛大学双语实验学校初步确立了SEL课程体系的三维育人目标,设置情绪素养教育、共情教育和社会交往教育三大板块,通过独立课程、学科融合和实践活动三种途径开展教学工作,着力培养学生的七项感知能力。
五大核心技能
青岛大学双语实验学校SEL教研团队成员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在学校课程发展中心的牵头下,潜心钻研大量国内外优秀教育教学资料,规划课程板块,制定详细了课程的实施路径,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示范课先行、组内教师观摩学习的方式逐步推进课程稳步落地推进,填补了青岛市在儿童心理教育领域的课标空白。
通过SEL课程的学习,青岛大学双语实验学校的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式课堂中,收获了自律、自信的内在动力,学会如何在社交中尊重和接纳他人、如何与他人合作与沟通以及情绪的自我调节,并将这些能力真实地反应在课堂与家庭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