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每年6月21日至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为夏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夏至,五月中。《韵会》曰: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
夏至是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也是创立二十四节气体系的始点性节气。夏至的发现,缘于古老的天文观测。至迟在殷商时期,中国古人已经能够通过“圭表测日”的方法确定夏至和冬至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诞生和发展,学者大多认为经历了一个从“两至”“两分”,到“四时八节”,再到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过程。可以说,正因夏至的发现,才真正开启了中国人创制、发明二十四节气的过程。
中国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意思是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并且认为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
二候蝉始鸣,意思是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
三候半夏生,意思是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和冬至一样,属于中国民间重要的节日,古时称“夏节”、“夏至节”。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国放假,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宋代《文昌杂录》里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
自古以来,中国一些地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夏至节气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在这一天,人们会将新鲜的艾叶晒干,然后用于制作艾灸。艾灸是一种通过燃烧艾叶产生的热量来刺激人体穴位以达到治疗的效果的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夏至日作》
唐·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
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
今日一阴生。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夏至》
宋·范成大
石鼎声中朝暮,
纸窗影下寒温。
逾年不与庙祭,
敢云孝子慈孙。
《夏至后初暑登连天观》
宋·杨万里
登台长早下台迟,
移遍胡床无处移。
不是清凉罢挥扇,
自缘手倦歇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