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双语实验学校-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句话不仅适应用于教师和学生,
也适应于教师和教师。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交流、互动、共进的主要阵地,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最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青岛大学双语实验学校开展了“校长课堂”展示活动,本期的主讲老师为杜瑞副校长和Patrick副校长,两位分别以语文和科学两个学科课堂,立足自身丰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为全体老师带来了两堂精彩的示范课。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在四年级(下)第六单元的文言文二则中《囊萤映雪》这一课里,杜瑞副校长带领孩子们进行了一节关于“勤奋”主题的大单元探究。从课程伊始的小游戏“看图猜成语”,到小古文《囊萤夜读》的趣味阅读,无论是古文言文的整体感知,还是同类文章的自主理解,在每一个环节,杜瑞副校长都恰到好处抓到了孩子学习的兴奋点,从而撬动起本节课相关的重难点解读。
通过“趣、动、探、评、练”等教学环节,利用小组合作,杜瑞副校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激情。在具体学习时,巧妙运用“比较”策略,将车胤和在座的同学们进行对比,注重学生亲身体验和知识形成过程,完成学习单交叉图。
孩子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不仅完成了知识的构建,而且加深了对“勤奋”二字的理解。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小组竞赛、积极展示的课堂中,既能“动”起来,又能“学”起来,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项目式学习引领日常课堂
Patrick副校长的科学课以问题驱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了解花粉变成种子的过程。
授粉后慢慢枯萎的花朵是如何结出果子完成繁殖的?学生通过“STREAM”跨学科融合的学习方法,利用制作好的蜜蜂和花朵模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演绎了蜜蜂授粉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蜜蜂协助花儿传粉的场景。
那么,没有种子的植物又是怎么繁衍的呢?课堂上,Patrick副校长为大家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橘子,有些橘子有籽,有些则没有籽,它们的触感和大小各不相同,学生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五感进行观察体验和小组讨论后, Patrick副校长引导大家用韦恩图比较不同橘子的共性与差异,同学们在项目式的小组探索中,利用观察、计算、试验等科学方法,发现、提出并最终解决了问题。
Patrick副校长以灵活可操作的问题为驱动,将基于实践的“教+学”方式深入到每堂课的学习中,让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保留对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一位教师都认真完成了听课笔记
砥砺深耕耘,示范促成长。两位副校长深耕课堂匠心育人,用精湛的教学技巧与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听课的老师们带来一堂含金量满满的示范课。青岛大学双语实验学校始终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为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而不断努力。此次校长课堂活动,是学校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又一次尝试,名师引路,事半功倍,希望全体老师以此为契机,积极借鉴、学习,不断补足自身,并用自己的发展与进步赋能每一位学生的成长!